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自然资源

湿地鸟类种类及分布特点

时间:2022-12-09    来源:湿地中国网    阅读次数:24738  【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湿地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和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据目前统计,我国有湿地水鸟12目32科271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有10目18科56种,属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水鸟有10目25科195种。按居留型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留鸟和旅鸟4类,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和旅鸟。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有记录的就有9种,占60%;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

中国湿地水鸟一览表

序号

科数

种数

国家重点保护水鸟

国家“三有”水鸟

科数

I级

II级

科数

种数

1

潜鸟目

1

4

1

2

2

鸊鷉目

1

5

1

2

1

3

3

鹱形目

3

12

1

1

3

7

4

鹈形目

5

15

4

1

6

3

6

5

鹳形目

3

32

3

3

10

2

18

6

雁形目

1

47

1

1

6

1

39

7

隼形目

1

1

1

1

8

鹤形目

2

28

2

5

8

1

14

9

鴴形目

9

76

3

4

9

70

10

鸥形目

4

42

1

1

4

3

34

11

鸮形目

1

33

1

3

12

佛法僧目

1

6

1

2

合计

12目

1

271

18

12

44

25

195

注:“三有”指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

我国湿地水鸟的分布是与各地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的。北方处于寒温带和温带,种类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种类以冬候鸟和留鸟占优势。很多水鸟都是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地域特点:

1.1 东北地区湿地

主要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泽、湖泊、湿草甸以及遍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湿地。这里芦苇、水草繁茂,有机质丰富,为湿地水鸟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条件,因此水鸟种类丰富,非常适合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以及鴴鹬类、鸥类、雁鸭类等水禽的栖息繁殖,是亚洲东北部水禽繁殖中心和亚洲北部水禽南迁的必经之地。

1.2 西北地区湿地

该地区的湿地多属内陆、高原湿地类型,既有海拔2500~5000m的高山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也有如博斯腾湖、塞里木湖等湖泊。在该地区,每年4~5月有众多水禽在此栖息繁殖,如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黑鹳、棕头鸥、红嘴鸥、红脚鹬等。新疆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分布于该区,是我国大天鹅的重要繁殖地。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黑鹳的重要繁殖地。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中的湖泊群承载了遗鸥自然种群总数中近40%的个体。河套地区的乌粱素海是这一地区另一潜在的国际重要湿地,由于稳定性较差,仅在迁徙季节成为过往水禽的重要驿站。

1.3 云贵高原湿地

该地区的湿地颇有特色,既有高原湖泊,又有湿草甸,在冬季吸引了众多的内陆迁徙鸟类来此越冬。滇西北迪庆州的纳帕海、滇东北的曲靖、昭通地区及贵州西部的草海,均是我国特有珍禽黑颈鹤的重要越冬地。近些年来,昆明附近的滇池已成为红嘴鸥的主要越冬地。

1.4 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湿地

主要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大型淡水湖泊为主体。著名的水禽保护区有鄱阳湖、东洞庭湖、升金湖、龙感湖等淡水湖泊。这些湖区气候适宜,水量充足,无霜期较长,水生动植物生长量大。每年秋、冬季节湖泊水位低落,形成大面积的浅滩沼泽,是水鸟理想的觅食、栖息之地。华中江汉平原上湖泊甚多,星罗棋布,洪湖、沉湖、洞庭湖、鄱阳湖是白鹤、白枕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和各种雁鸭类的集中越冬地。华东各省分布有一连串的湖泊,由山东南部的微山湖一直排列到浙江北部的千岛湖,较重要的水禽栖息地有江苏的洪泽湖、高邮湖,安徽的巢湖、升金湖等,为水禽的重要越冬地。

1.5 青藏高原湿地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的湿地。该区气温低,干燥少雨,但日照充足,分布有众多湖泊、沼泽、湿草甸,成为水禽的理想栖息地。青海湖上栖息着大量水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处国际重要湿地。此外,扎陵湖、鄂陵湖、纳木错等湖泊亦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青藏高原东北是黑颈鹤的繁殖地,由四川西北部的若尔盖向西伸至青海玉树的龙宝滩,北至青海湖附近。青藏高原上的水鸟数量甚多但种类较单调,主要有普通鸬鹚、斑头雁、渔鸥和棕头鸥等。

1.6 沿海湿地

我国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由辽东湾至北部湾总长万余公里,分布有大量的沿海湿地。近年来发现辽东湾的双台子河口地区是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山东半岛的荣成海滨逐渐成为北方沿海大天鹅的主要越冬地。江苏盐城地区的沿海滩涂,面积逐年淤积扩大,且冬季气候温和,光照充分,水草丰茂,鱼、虾及贝类产品丰富,成为水禽越冬的理想场所,几乎集中了我国境内的所有丹顶鹤越冬群体,同时也是黑嘴鸥的繁殖地。与其自然条件相似的山东黄河三角洲,由于纬度的关系,成为水鸟越冬地和繁殖地的过渡带和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台湾省台南的滨海滩涂,是黑脸琵鹭的主要越冬地。深圳福田-内伶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以及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属沿海红树林沼泽湿地,其与大陆迥异的气候条件、宽阔的潮间带滩涂、丰富的甲壳类动物和水生植物吸引了成群的海鸥、鹬类、鹭类、鸭类等在那里繁殖和越冬。

2.湿地水鸟的迁徙

根据我国学者多年的研究,初步认为我国湿地水鸟有以下三个迁徙区:

2.1西部候鸟迁徙区:该迁徙路线为东亚—印度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内蒙古西部干旱草原,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高原草甸草原等生境中繁殖的夏候鸟,如斑头雁、鱼鸥等。它们迁飞时可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山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至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支越冬,西藏地区的候鸟除东部可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外,估计大部分大中型候鸟也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

2.2 中部候鸟迁徙区:包括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地区和陕西地区的候鸟,冬季可沿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以及经大巴山东部到华中或更南的地区越冬。

2.3 东部候鸟迁徙区:该迁徙路线既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水禽迁徙的最重要路线,包括在东北地区、华北东部繁殖的水鸟,如鸳鸯、中华秋沙鸭、鴴鹬类等。它们可能沿海岸向南迁飞至华中或华南,甚至迁到东南亚各国;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

除上述可能迁徙路径外,还应包括冬季由蒙古和前苏联亚洲部分迁来我国越冬的部分冬候鸟,如黑雁、蒙古沙鴴等。另外,还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某些种类的候鸟,因季节影响而进行的短距离迁徙和某些种类所作的自西向东的迁徙。

3.国家重点保护水鸟资源状况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水鸟共计10目18科56种,各目鸟类的分布及数量状况如下:

3.1 鸊鷉目 PODICIPEDIFORMES

3.1.1 鸊鷉科 Podicipedidae

3.1.1.1 角鸊鷉 Podiceps auritus II

分布:新疆(繁殖鸟);我国东部各省(旅鸟);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福建越冬;台湾(迷鸟)。

数量:甚稀少。

3.1.1.2 赤颈鸊鷉 Podicepsgrisegena II

分布:黑龙江(繁殖鸟);在河北、福建、广东越冬。

数量:稀少。

3.2 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3.2.1 信天翁科 Diomedeidae

3.2.1.1 短尾信天翁 Diomedeaalbatrus I

分布:繁殖于台湾北部钓鱼岛及赤尾岛,过去也见于澎湖列岛。曾记录迁徙时见于山东,在东部沿海有记录。

数量:甚稀少。

3.3 鹈形目PELECANIFORMES

3.3.1 鹈鹕科 Pelecanidae

3.3.1.1 白鹈鹕 Pelecanusonocrotalus II

分布:青海(旅鸟);新疆(冬候鸟);福建(冬季迷鸟)。

数量:稀少。

3.3.1.2 斑嘴鹈鹕 Pelecanusphilippensis II

分布:新疆(繁殖鸟);山东以南沿海至海南岛(冬候鸟);台湾(迷鸟)。

数量:近年来难以见到。据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我国仅见到45只,1992年见到115只,整个亚洲的数量也仅为1995只。本次调查见到斑嘴鹈鹕繁殖和越冬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100和250只。

3.3.2 鲣鸟科 Sulidae

3.3.2.1 红脚鲣鸟 Sula sula II

分布:西沙群岛。

数量:在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

3.3.2.2 褐鲣鸟 Sulaleucogaster II

分布:繁殖于西沙群岛及台湾兰屿岛。

数量:在中国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自上海至海南岛的沿海偶有记录。

3.3.3 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3.3.3.1 海鸬鹚Phalacrocorax pelagicus II

分布:黑龙江、辽宁(旅鸟);往南至福建沿海(冬候鸟);台湾(旅鸟)。

数量:少见。

3.3.3.2 黑颈鸬鹚Phalacrocorax niger II

分布:云南。

数量:极罕见。

3.3.4 军舰鸟科 Fregatidae

3.3.4.1 白腹军舰鸟 Fregataandrewsi I

分布:偶见于广东沿海岛屿。

数量:偶见。

3.4 鹳形目CICONIIFORMES

3.4.1 鹭科 Ardeidae

3.4.1.1 黄嘴白鹭 Egrettaeulophotes II

分布:浙江南部、福建、广东、海南岛、辽宁(夏候鸟);台湾(旅鸟)。

数量:本次调查繁殖种群数量为8100只,越冬数量为640只。

3.4.1.2 岩鹭 Egrettasacra II

分布:福建、浙江、广东(旅鸟);海南岛、台湾(留鸟)。

数量:偶见。

3.4.1.3 海南虎斑鳽 Gorsachius magnificus II

分布:广东、广西、海南岛(留鸟)。

数量:文献记载数量极为稀少,至今国内仅采到3号标本,具体数量不详。本次调查仅在湖北发现10只,广西(扶绥、上思)发现70只。

3.4.1.4 小苇鳽 Ixobrychusminutus II

分布:新疆的喀什、天山(夏候鸟)。

数量:甚稀少。

3.4.2 鹳科 Ciconiidae

3.4.2.1 白头鹮鸛(彩鹳) Mycterialeucocephalus II

分布:河北、江苏、华南与西南地区(夏候鸟)。

数量:在中国可能已经绝迹。

3.4.2.2 东方白鹳 Ciconiaboyciana I

分布:繁殖于东北,在长江下游的湖泊越冬,偶到陕西南部、西南地区及香港越冬。夏候鸟偶见于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

数量: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1994)。本次调查该物种的越冬数量为4000只左右,繁殖期数量约为420只。

3.4.2.3 黑鹳 Ciconianigra I

分布: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辽宁、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繁殖鸟);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台湾(迷鸟)。

数量:罕见,本次调查黑鹳的繁殖期数量约1800只,越冬数量约为470只。

3.4.3 鹮科 Threskiornithidae

3.4.3.1 [黑头]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II

分布:可能繁殖于黑龙江。冬季罕见于华东及华南沿海,偶尔至内陆,远及四川、云南和西藏东南部。

数量: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1994)。罕见。

3.4.3.2 黑鹮 Pseudibispapillosa II

分布:云南西南部(繁殖鸟)。

数量: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1994),在我国极为罕见。

3.4.3.3 朱鹮 Nipponia nippon I

分布:繁殖于陕西南部秦岭南坡(主要在洋县)。

数量:1981年重新发现朱鹮时数量仅有7只(2个巢),经过20年来的研究和保护,自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2000年达到了137只(夏)。同时人工繁殖也获得了巨大成功,陕西省朱鹮抢救饲养中心的个体数量达到了120只。

3.4.3.4 彩鹮 Plegadisfalcinellus II

分布:偶见于上海以南至福建沿海岛屿(夏候鸟)。

数量:偶见。

3.4.3.5 白琵鹭 Platalealeucorodia II

分布:可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至东北各省。冬季南迁经中国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省份、台湾及澎湖列岛。

数量:本次调查白琵鹭的繁殖、越冬数量分别为160、7800只。

3.4.3.6 黑脸琵鹭 Plataleaminor II

分布:繁殖在朝鲜岛屿,可能中国东北也有。冬季迁徒至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及海南岛,多数在台湾及香港越冬。

数量:本次调查该物种的繁殖和越冬数量分别为9只和120只。

3.5 雁形目ANSERIFORMES

3.5.1 鸭科 Anatidae

3.5.1.1 红胸黑雁 Brantaruficollis II

分布:湖南(冬候鸟)。

数量:极其稀少。本次调查越冬数量为5只。

3.5.1.2 白额雁 Anseralbifrons II

分布:新疆、西藏、辽宁、陕西、河南、山东及长江以南沿海各省、海南岛(冬候鸟);台湾(迷鸟)。

数量:本次调查该物种的分布涉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但近半数的省份未对该物种进行调查或情况不详。其余省份调查的越冬和迁徙数量分别为55100和520只,与10年前相比数量有明显增加,但也不容乐观。

3.5.1.3 大天鹅 Cygnuscygnus II

分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鸟);在我国华中一带越冬;台湾(迷鸟)。

数量:本次调查该物种的越冬数量约为22000只,繁殖期数量约为15000只。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对大天鹅的保护,其种群数量已有恢复,相继在山东荣成沿海、河南黄河流域、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滩涂和陕西北部发现了数百只或上千只的大群,与过去相比数量有明显增长。

3.5.1.4 小天鹅 Cygnuscolumbianus II

分布: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冬候鸟);台湾(迷鸟)。

数量:本次调查涉及14个分布省(市、自治区),大部分省份均有调查数据。调查表明,其越冬数量约为15000只。

3.5.1.5 疣鼻天鹅 Cygus olor II

分布:新疆、青海、内蒙古、四川(繁殖鸟);台湾(迷鸟)。

数量:本次调查该物种的繁殖期和越冬期数量分别为2700和60只。

3.5.1.6 鸳鸯 Aixgalerculata II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夏候鸟);在长江以南越冬;台湾(留鸟、旅鸟)。

数量:稀少。本次调查该物种的繁殖期和越冬期数量分别为14000和12000只。

3.5.1.7 中华秋沙鸭 Mergussquamatus I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繁殖鸟);在长江以南越冬;台湾(迷鸟)。

数量:稀少。本次调查该物种的繁殖期、越冬期数量分别为380、300只。

3.6 隼形目FALCONIFORMES

3.6.1 鹰科 Accipitridae

3.6.1.1 鹗 Pandionhaliatus II

分布: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及四川西部以西地域(留鸟);东北(夏候鸟);海南岛(冬候鸟);台湾(旅鸟)。

数量:罕见。

3.7 鹤形目 GRUIFORMES

3.7.1 鹤科 Gruidae

3.7.1.1 灰鹤 Grus grus II

分布:新疆、内蒙古(繁殖鸟);在华南地区越冬。

数量:本次调查该物种的繁殖期、越冬期数量分别为10000、10000只。

3.7.1.2 黑颈鹤 Grusnigricollis I

分布:青海、西藏中南部、四川西北部;在贵州草海、云南西北部纳帕海以及西藏南部地区越冬。

数量:种群数量稀少。本次调查该物种的繁殖期、越冬期数量分别为7500、7000只。

3.7.1.3 白头鹤 Grusmonacha I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鸟);在长江中下游越冬。

数量:在中国越冬的白头鹤数量估计为1000只左右(王歧山, 1998)。本次调查该物种的越冬数量约为1500只。

3.7.1.4 丹顶鹤 Grusjaponensis I

分布:黑龙江、吉林(繁殖鸟);在江苏、山东、江西一带越冬。

数量:本次调查该物种的越冬数量约为1400只,繁殖期数量约为700只。

3.7.1.5 沙丘鹤 GrusCanadensis II

分布:偶见于江苏沿海(迷鸟)。

数量:偶见。

3.7.1.6 白枕鹤 Grus vipio II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鸟);在长江下游、福建越冬。

数量: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1994)。本次调查该物种的越冬数量约为3500只,繁殖期数量约为260只。

3.7.1.7 白鹤 Grusleucogeranus I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鸟);在长江中下游越冬。

数量:本次调查其越冬数量约为3000只。

3.7.1.8 赤颈鹤 Grusantigone I

分布:云南西部和南部(迷鸟)。

数量:种群数量甚稀少,本次调查未发现。

3.7.1.9 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 II

分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鸟);在西藏南部越冬。

数量:本次调查该物种的繁殖期数量约为5000只。

3.7.2 秧鸡科 Rallidae

3.7.2.1 长脚秧鸡 Crex crex II

分布:新疆西部(繁殖鸟)。

数量: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1994)。罕见

3.7.2.2 姬田鸡 Porzanaparva II

分布:新疆西部(繁殖鸟),迁徙时见于天山。

数量:罕见。

3.7.2.3 棕背田鸡 Porzanabicolor II

分布:四川中部、云南西北部和西南部、贵州(留鸟)。

数量:罕见留鸟。

3.7.2.4 花田鸡 Porzanaexquisite II

分布:内蒙古(繁殖鸟);在福建、广东越冬。

数量: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1994),罕见。

3.8 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3.8.1 雉鴴科 Jacanidae

3.8.1.2 铜翅水雉 Metopidicusindicus II

分布:云南南部(留鸟)。

数量:罕见留鸟。

3.8.2 鹬科Scolopacidae

3.8.2.1 小杓鹬 Numeniusminutus II

分布:自内蒙古、黑龙江向南至福建、广东和台湾(旅鸟)。

数量:罕见。

3.8.2.2 小青脚鹬 Tringaguttifer II

分布:长江口以南沿海各省、海南岛、台湾(旅鸟)。

数量: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1994),种群数量非常稀少。

3.8.3 燕鴴科 Glareolidae

3.8.3.1 灰燕鴴 Glareola lactea II

分布:云南南部及东南部(繁殖鸟)。

数量:不常见。

3.9 鸥形目 LARIFORMES

3.9.1 鸥科 Laridae

3.9.1.1 遗鸥 Larusrelictus I

分布:内蒙古繁殖,越冬可能在中国南海近香港出现。

数量: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1994)。文献记载1990年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群共581个巢,总卵数1272枚(张荫荪等,1991);1991年6月又在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敖贝诺尔发现遗鸥巢624个,雏鸟1000~1100只。以此估计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中1991年繁殖季节遗鸥的种群总数不少于2730只,包括1115个繁殖对,非繁殖个体不少于500只(高秋军等,1992)。本次调查发现的遗鸥繁殖群体数量约为4700只。

3.9.1.2 小鸥 Larusminutus II

分布:内蒙古(繁殖鸟);新疆、河北(北戴河)及江苏(旅鸟)。

数量:非常罕见。

3.9.1.3 黑浮鸥 Chlidoniasniger II

分布:新疆天山一带(繁殖鸟)。

数量:极为罕见。

3.9.1.4 黄嘴河燕鸥 Sternaaurantia II

分布:云南南部(留鸟)。

数量:罕见留鸟。

3.9.1.5 黑嘴端凤头燕鸥 Thalasseusbernteini II

分布:山东沿海(繁殖鸟);福建及广东沿海一带(旅鸟)。

数量:全球性依赖保护(Collar etal.,1994),非常罕见,可能已近绝种。

3.10 鸮形目 STRIGIFORMES

3.10.1 鸱鸮科 Strigidae

3.10.1.1 毛腿渔鸮 Ketupa blakistoni II

分布: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留鸟)。

数量: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1994),罕见留鸟。

3.10.1.2 褐渔鸮 Ketupazeylonensis II

分布:云南南部、广西、广东及海南岛(留鸟)。

数量:稀有留鸟。

3.10.1.3 黄脚渔鸮 Ketupa flavipes II

分布:四川、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及江苏南部以南地区、台湾(留鸟)。

数量: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1994),数量罕见。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