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 北京——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与管理中心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编写的《生机湿地——WWF中国环境教育课程:湿地篇》正式发布。该书是继《原野之窗——生物多样性课程》十余年之后,WWF推出的一本全新的专业化自然保护主题环境教育系统课程,也是我国第一本以湿地为主题的系统化环境教育理论方法和课程方案。
“近两年来,国内对环境教育的呼声和需求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在环境教育的专业方法上又缺乏积累,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本书的研发和出版,正是为了给政府的管理者和一线的环境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方法和工具上的指导和支持。”WWF公众参与部门执行总监石全华说。
此书的编写浓缩了WWF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开展环境教育工作的经验方法,先后咨询来自全国各地环境教育和自然保护研究及实践各领域近五十位专家和同仁,系统的梳理了WWF环境教育课程方案编写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以湿地这一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却又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生态系统类型为代表,呈现了一套兼具专业性、知识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主题鲜明、方法专业又形式活泼的课程典范。目前此书将通过全国35个省市的林业厅局分发至全国1200多家湿地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为我国的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支持。
对于本书的缘起,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与管理中心马广仁主任介绍说:“我国湿地保护工作进展让人欣慰,但威胁依然巨大。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湿地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湿地宣教工作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为此,我们与WWF在2015年专门立项开展湿地主题环境教育课程方案的研究,希望此书能为湿地环境教育工作者提供方法和工具,更重要的是以这套理论和案例为起点,立足自身,开拓创新,发展出百花齐放、各具风采的湿地环境教育活动。”
“为了让这本书好看又好用,我们颇费了一番心思。在理论方法部分,将课程编写的十大原则,模块设计的七步走方法,以及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受众和课程主题可灵活组合定制设计的模块化方法等WWF‘独家秘笈’全部倾囊分享;在案例部分,用生动的教育方法阐释专业的教育目标,使课程能循序渐进的实现知识学习、态度培养、方法实践和行动参与等多重目标。人气漫画家席滢、生态人文摄影师孙晓东、自然引导师“虫哥”郭陶然的参与,更使本书精彩纷呈,叫好又叫座。”WWF环境教育项目经理雍怡介绍说。
此书的问世,得到各界专家和学者的好评。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儒教授特别为本书体题序。他肯定了本书在探讨环境教育和正规学校教育在政策和方法层面的结合策略,让老师们更乐意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关爱环境。周教授还特别指出“环境教育不只是量的提升,更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如何能持续的感动人心,让一个社会从政府到民间、从小孩到长者都能认同自然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心动到行动,这才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同时还能反映出环境教育教学手法形式丰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本书提供了12个特色鲜明又兼具教育逻辑的示范模块,供教学者使用。这些示范模块的教学内容均参考了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探索了“课堂学习”和“校外实践”的立体学习模式,为学校与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开展教学合作提供参考。此外,对时下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中涉及的核心素养培养,本书也做了尝试。
据悉,该书将作为2016年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心宣教培训的指定教材,为我国一线的湿地宣教工作提供专业支持。WWF还将面向学校和环境教育从业者组织专题的培训和工作坊,并在HSBC守望长江等项目中使用此书中的课程。此书提供电子版本的免费下载,感兴趣的读者可前往WWF官方网站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