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宣教旅游

别让湿地沦为“失地”!

时间:2023-01-06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阅读次数:6840  【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覆盖地球表面虽然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正因为如此,湿地也给人类和动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能源。然而,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城市扩建等人为破坏因素,致使湿地不断萎缩,甚至衰竭消失——

   春回大地,散布于各地的湿地也开始焕发生机,履行着它们涵养生命的职责。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也正因为如此,它给人类和动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能源。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计显示,一公顷的湿地生态系统,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然而,在我国湿地却遭到了严重破坏——10年间,面积减少了 339.63万公顷,相当于“丢掉”了一个海南省;湿地面积减少最多、情况最严重的,当属长江中下游和东北三江平原。

   而据称为世界上最大湿地的曹妃甸,便是工业化进程中湿地消失的一个样本。曹妃甸,最初是渤海湾中的一个小岛,被归类于“未利用土地”的海边滩涂,如今则成了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据悉,曹妃甸工业区规划面积38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10平方公里、水域70平方公里。曹妃甸的雄心是将此建设成“北方的深圳”,但这一发展过程,无疑也是湿地逐渐消失的过程。

   未来一段时间内,像这样的湿地开发可能会超过57万公顷。除了曹妃甸以外,现已公布的湿地开垦计划有天津港工业区总体计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特别规划(2009~2020)、江苏沿海开发规划(2009~2020)、上海市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修编、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5~2020)、福建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1~2020)等。

   调查还显示,我国湿地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如果将湿地生态状况按好、中、差进行简单分类的话,我国总体的湿地生态状况处于“中”等级。具体来说,仅有15%的湿地面积处于生态状况“好”等级;53%的湿地面积处于生态状况“中”等级;32%的湿地面积处于生态状况“差”等级。

   目前,我国的湿地正面临着痛苦的煎熬和折磨:一面要承载着“肌体”新陈代谢的调解功能,一面还承载着消化化学“毒素”的功能,还面临着城市扩建被吞噬的命运。

   哈尔滨市湿地景观公园拥有万顷松江湿地,曾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然而好景不长,其中的天鹅公园被回填,随之楼房拔地而起。

   在古都西安,有开发商对雁鸣湖大片水域”围湖造田”,也有人欲投资数百亿元资金建造多个人工湖,再现“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的历史盛景。

   这只是当下中国城市不符合生态逻辑的湿地观的缩影:想搞生态城,就将湿地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和保护;想发展工业,就毫不吝惜地让湿地消失。

   毫不讳言地说,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就是人类活动大量占用或改变湿地用途。

   调查发现,基建占用和围垦仍然是威胁我国湿地的主因。近10年来,基建占用湿地面积增加了10倍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围垦占用湿地也屡有发生,主要分布在沿海、大江大河及湖泊周边地区。

   旅游开发对湿地造成的危害也不可低估。一些地方不断在湖泊、河流周边地区兴建宾馆、游乐场所,它们所带来的污染,时刻威胁着湿地生存状况。

   造成湿地污染的原因还有不少。譬如,在我国渤海湾和黄海中国海岸线北部,海参养殖业十分兴旺。几年前,渤海湾一段4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就有1010家海参养殖场,平均每个养殖场的面积都在70亩左右。海参排放的污染物,几乎是虾类贝类等物的数十倍。这,就是当地政府追求经济利益带来的后果。

   中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占全球湿地面积的10%。但是,如果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就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用水安全,造成土地荒漠化加剧,干旱、洪涝灾害频发。更严重的,还会危及其他生物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据统计,全球40%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在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动物122种、两栖类动物300种、鱼类1000多种。

   同时,湿地还是碳封存的容器,固封了1/3陆地的碳。因此,湿地一旦退化,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滩涂湿地,栖息着众多鸟类。鹬类水鸟基本都不会游泳,只能在滩涂湿地上寻找食物。这些滩涂湿地普遍遭到破坏,造成食物短缺,这些鹬类水鸟的正常迁徙就会出现很大问题。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在一些湿地出现,鹬类水鸟有的死亡,有的迁徙。

   新疆乌伦古河的滩涂,上个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平均年产鱼2692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乌伦古湖水面下降了5.1米,面积缩小了83.5平方公里。是过度捕捞,导致了这里湖区鱼类的锐减。

   为了避免湿地成为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导火索,与世界上的一些湿地大国一样,我国也制定了专门的“湿地”法规和专门的湿地保护政策。

   有些数字,可以见证我们的决心:“十一五”期间规划总投资90.0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2.36亿元,地方配套47.68亿元,保护全国半数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年~2030年)》也表明,到2030年,中国将对90%以上天然湿地实行有效保护。

   按照上述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近期规划已得到了全面实施。“十一五”期间,湿地保护工程完成项目总投资已超过3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亿元,地方配套投资17亿元。

   近年来,全国每年新增湿地保护面积超过30多万公顷,恢复湿地近2万公顷,自然湿地保 护率平均每年增加1个多百分点,约一半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共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2处、国家湿地公园5处,湿地保护总面积达60.7万公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流域和区域湿地保护网络。湖北洪湖湿地通过拆除围网、安置渔民就业,使4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尽管下了如此之大的力度,但是湿地保护管理上的立法仍然滞后,有的地方为了谋一方之利,依然在湿地上大作经济文章。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哪部法律对“湿地”做出明确定义,更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内容。

   以我国土地管理法为例,该法只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如果有人按照土地管理法,把湿地理解为“未利用地”的话,可劲儿开发的事情也就难以避免了。

不让湿地沦为“失地”,亟待厘清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